曾患癌濒临死亡边缘 李开复从智能回到“爱”
编辑:admin 日期:2018-09-09 10:20:22 / 人气: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正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曾在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担任要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服务语言、自然语言、搜索等前沿技术。至今他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
继2017年与人合作推出《人工智能:李开复谈AI如何重塑个人、商业与社会的未来图谱》之后,2018年,李开复又出新书《AI·未来》。在新书中,他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同时,李开复第二次登上美国TED大会进行全英文演讲,深度解析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类社会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
对于很多人关切的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李开复透过自己患重病经历,思考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之道。他认为,唯有从“人机协作”和发展“关爱型工作”的角度来调整未来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创意型工作,才能真正减轻人工智能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并且让人类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人工智能没有感情,用人工智能取代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使人类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有爱、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岗位,这才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可持续性选择。
2013年9月,李开复被诊断患第四期淋巴癌。这让他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思之中:“我是一个工作狂。做科研的日子里,我构建了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量化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而生活就像一套具有明确优化目标的算法:最大化个人影响力的同时就会最小化对该目标无益的任何事情。我的‘生活算法’与个人成就构建的世界瞬间崩塌。它们既救不了我,也不能给我安慰,或者告诉我存在的意义。我想创造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可最终我也变成了一个像机器一样思考的人。”
经过治疗,李开复癌症慢慢好转。濒临死亡经验也让他对人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存有了新的视角。“确实,这项技术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消灭大量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仍执着于将经济价值与作为人类的存在意义画等号的思维模式,那么不仅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的过程会毁灭我们的社会,同时还会对每个人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他想到“一条利用人工智能让我们变得更加“人性化”的路。“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我相信它代表了我们的美好愿望:我们不只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还希望获得美好的生活。这条路将我的重心从机器带回到‘人’本身,从智能回到‘爱’。”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上一篇:人工智能能观眼识人下一篇: 道通智能:诉讼大疆是被掐住“脖子”后的反击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智能网联汽车千亿市场待拓展 产业链龙头受益10-19
- 人工智能下车间10-06
- 一个纺织车间的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 我们蛮拼的”10-02
- 大猜想!人工智能将给军营带来哪些新改变09-29
- 人工智能从感知到认知是一大步09-28
- 解码以色列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崛起的竞争者09-26